【资料图】
提升学生音乐美感、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陶冶学生高尚情操,是高校小提琴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多元化教学已成为现今小提琴课程中被广泛运用的一种综合教学方法,为课程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保障。相比于传统单一、呆板的知识传授,该教学方法能够整合、凸显多种教学优势,不仅有利于多层次、全方位的小提琴课堂建设,还为新时代音乐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向美而行,以美育人,新时代的高校小提琴课程建设应以“大美育”为目标引领,以多元化教学为重要手段,以一流音乐人才培养为工作重心,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构建美育体系新格局。
因材施教,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教育理念的转变是教育改革的灵魂,是教育制度及内容方法变革的基础和关键。以教师为主导的,侧重统一化、标准式的传统教学理念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诉求,要想实现小提琴教学的个性化、差异化、创造性及开放性,就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诉求。由于专业背景、性格禀性等方面的不同,小提琴专业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较大,对于小提琴的理论知识及演奏技巧掌握均不相同。而在教学实践中,受相关专业教师数量不足及课时安排有限等影响,小提琴课程多采用“集体课”教学,固化的教学计划忽略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性,难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高校小提琴教师应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差异性,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将加拉米安“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及分层教学法贯彻课程始终,积极开展针对性教学,以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如在备课中提前预设分层提问、分层辅导和分层评价等,并随时根据每个阶段的学情进行动态重组,重新调整小提琴教学起点、补偿小提琴分层学习中的疏漏;整合各类优质线上小提琴课程资源,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不同时间的分层辅导;设置分层式作业,让每个学生都有“够得着”的成就感,促进原有知识与新知识间的交流融合;全面了解学生的个性并捕捉学生的心理,综合判断错误的纠正与否,并在冷静分析解决问题的同时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客观区分纠正演奏错误与出言打击。
陶情冶性,加强音乐情感体验。“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创作是人内心情感的表达。小提琴的演奏需要技术与情感的统一,但我国高校当前的小提琴教学仍部分存在“重技轻艺”现象,容易导致学生艺术视野狭窄、音乐表现力不足,同时也违背了音乐教育培养审美鉴赏能力的本质目的,不利于小提琴课程质量提升。借鉴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诉诸感性,回归人本”的教育主张,加强课程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促进该教学体系的本土化是新时代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奥尔夫教学法强调音乐教育的即兴性、参与性、原本性,注重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主张加强音乐与内心的交流。同时,奥尔夫还强调民族文化对于音乐创作的重要性,其教学活动也是以地方语言、童谣、民歌等为基本教材。这为我国高校小提琴的教育教学提供了良好启示:其一,要以原本性为核心,以情感体验为主线,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小提琴创作、表演和欣赏中,回归基本的音乐律动,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形成个性、全面、丰富的音乐审美体验,让高校小提琴教学回归情感教育的本源;其二,教师要注重小提琴教学的“情感化”,通过情感的传递和引导,加强学生对小提琴艺术之美的感受,在情感切入和深入中着力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实现课堂教学质与效的高度达成;其三,要促进小提琴作品创作的民族性,在小提琴课程中积极融入民族音乐元素,如借鉴民谣、戏曲、民族乐器等丰富小提琴课程的教学,以弘扬民族文化,培养人文艺术素养。
启发引导,注重创造能力培养。创造性是音乐作品的本质属性,是音乐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集中体现。通过音乐创作和表演,可以培养学生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和艺术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创造力的培养已成为高校音乐教学体系科学构建的关键因素,如何在小提琴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音乐创造力,是高校小提琴教师必须研究和努力实践的时代命题。首先,要营造小提琴“教”与“学”的良好氛围,拓宽学生创作思路,激发学生思维活力,提高教学效果。如奥尔夫教学法中的游戏教学,通过设计相关的音乐游戏,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感知小提琴艺术的魅力,提高学生的课程参与度;或在铃木教学法中选用世界经典名曲作为学生听觉训练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感受力。其次,要积极开展即兴教学。即兴创作和表演是情感表露的直接形式,是提高学生反应能力、创造能力、想象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即兴教学课堂中,可增加即兴创编配乐环节,通过特定的情境或主题创编配乐,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音乐创作能力等。同时,要注重小提琴日常练习的高质量化。教师要为学生制定具有针对性与个性化的日常练习计划,让学生在高质量的练习中实现演奏技艺的高水平提升。
多元丰富的教学方法已成为当今高校小提琴课程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现代特色的、系统完整的教学体系对小提琴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至关重要。新时代的小提琴教学要变革教学理念、加强情感体验、培养创造能力,方能加强和改进高校美育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中华美学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作者:王雪澄,硕士,讲师,泰州学院音乐学院,研究方向为小提琴、音乐表演、音乐教育)
关键词: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上一篇: 守护绿色生态 共享“湿”情画意
下一篇:最后一页
提升学生音乐美感、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陶冶学生高尚情操,是高校小提琴
河清岸绿好风光,诗意栖居新画卷。悠然漫步园林中,提升群众幸福感。绿
人民日报北京8月29日电(记者张贺)近日,国家版权局、工业和信息化部